健康生活心理

三年不目月典故

本文已影响 2.43W人 
三年不目月典故

三年不目月,意为三年不见日月,精神不振,眼睛朦胧。比喻懒于修养,不求进取。

出自西汉学者扬雄的《法言·修身》——

或问“治己”。曰:“治己以仲尼。”或曰:“治己以仲尼,仲尼奚寡也”曰:“率马以骥,不亦可乎。”或曰:“田圃田者莠乔乔,思远人者心忉忉。”曰:“日有光,月有明。三年不目日,视必盲三年不目月,精必蒙。荧魂旷枯,糟莩旷沈,掷埴索涂,冥行而已矣。”

三年不目月,是一个汉语词汇,拼音是sān nián bù mù yuè,是指三年不见日月,精神不振,眼睛朦胧,比喻懒于修养,不求进取[1]出自于汉·扬雄《法言·修身》。

汉·扬雄《法言·修身》:“日有光,月有明。三年不目日,视必盲三年不目月,精必荧。”

三年不见日月,精神不振,眼睛朦胧。比喻懒于修养,不求进取。

分词解释:

日月:

1、太阳和月亮。

2、一天一月每天每月。

3、时令时光

4、喻指帝后。语本《礼记.昏义》:“故天子之与后,犹日之与月”。

5、犹天地。

6、指生活或生计。

猜你喜欢

热点阅读

最新文章

推荐阅读